项目深观察|穿隧四千米,吹尽“黄沙”始到金
项目介绍:黄沙界隧道是湖南官新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,隧道单洞长度超过4.3公里,属特长隧道。隧道最大埋深达471.2米,隧址区内发育11条断层破碎带,地质构造极为复杂,且裂隙水发育,施工难度大,安全防控要求高。
3月26日,已经连续阴雨绵绵半个月的安化县天气突然转晴,温暖的阳光洒在黄沙界特长隧道上,“看,是光!”站在隧道出口,施工人员已经能清晰地看到进口的灯光。
938天!
自2020年8月左洞进洞以来,经过了两年多的艰苦奋战,黄沙界特长隧道终于迎来了左洞贯通节点。
解决破碎岩体和涌水两大施工难题
“隧道施工最怕地质条件复杂。黄沙界隧道位于雪峰山脉北端,隧址区内发育11条断层破碎带,隧道地质构造复杂,最大埋深达471米,Ⅳ、Ⅴ级围岩占比高达63%,且处于富水区,局部存在涌水、突水等情况,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”官新八标总工杨杰说。
官新八标项目部技术人员经反复研究和试验,提出“主动控制、提前预防”的理念,通过超前探测地质、长短锚杆和超前小导管结合等方式,提前加固断层破碎带岩体,与变形“抢时间”,使破碎带岩体提前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黄沙界隧道富水段施工时涌水如注,涌水几乎伴随了黄沙界隧道施工的全过程。掌子面处最大的一次涌水,积水深达1米多。在应对涌水风险中,项目部通过采用瞬变电磁仪、TSP等手段,实现“超前预报”,提前采取预防措施。
“超前预报在应对涌水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我们通过瞬变电磁仪、TSP等,提前预知前方水赋存情况,结合超前地质钻探明前方突泥、涌水情况,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。”杨杰说。
项目部针对大涌水“以疏为主、排堵结合、综合治理”,对水量不大地段采取“防、截、排、堵”的原则,开工以来从未造成因抽水排水能力不足而出现的窝工现象。
应用“四新”技术和“微创新”提升质效
黄沙界隧道洞口外,工程技术人员正娴熟地操作着电脑,屏幕上呈现着几张隧道内的照片,照片一侧附带着几串分析数据。
“这是项目部引进的影像重构法,只要通过前台拍照搜集现场照片,上传以后,后台利用专业的工程软件,通过隧道现场多角度照片的约束关系求解三维结构信息,实现模型重建,并且生成三维效果图、直接输出超欠挖数据,相比以往而言,能够更加直观、快速、准确地指导隧道掘进的超欠挖控制工作。”项目生产副经理张健说。
引进影像重构法加强隧道掘进的超欠挖控制工作,是项目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积极推进“四新”技术应用的一个生动案例。这样的成功应用案例还有很多,比如:通过改善隧道台车防护措施,更好地降低高空坠落风险;通过创新改造立架台车,加装液压装置,有效加强钢架安装施工安全,缩短工序周期;通过使用自行式液压栈桥,有效提高仰拱施工安全与效率。
精准对接确保“零误差”贯通
在黄沙界隧道左洞贯通前,为了保证隧道贯通对接实现零误差,项目部技术人员多次开会讨论,最终制定三大措施——
一是项目部专人对这次贯通进行监控、指导、复核等工作。早在离贯通点还有二百米时,测量人员对两边导线控制点进行一次GPS导线控制测量,确保两边导线控制点在同一个系统里。贯通前半个月分别又进行两次导线测量,对洞内控制点进行全面复测,确保准确无误;
二是项目部成立QC小组,测量主管常驻现场随时协调隧道两头施工技术人员配合作业,测量参数、复核控制点;
三是技术人员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相互配合,严格按技术要求规范施工作业。通过一系列的精准控制手段,确保了黄沙界特长隧道左洞实现“零误差”贯通。(通盛公司 杨杰)
下一篇:香炉洲大桥BIM应用获第三届“金标杯”一等成果 返回列表